“第三空间”,讲的是人们需要有一个公司与家庭之外的非正式公开场合,可以将忧虑丢到一边,放松下来享受社交乐趣。星巴克作为“第三空间”的代言人,如今这个品牌定位因外卖订餐系统的出现发生了改变。
从很早开始,星巴克的门店设计就开始为营造一个“第三空间”的氛围服务,并有意开始打造星巴克自己的社区文化。这也让星巴克的门店设计成为零售业的经典案例。馥郁的咖啡香气、舒缓的音乐、柔和的灯光、舒服的沙发,构成“第三空间”早期的样子。
鼓励顾客与顾客、顾客与伙伴产生更多连接,是星巴克试图围绕社交建立的社区文化。在星巴克,上线外卖订餐系统后 星巴克第三空间失灵了吗消费的其实不是咖啡,而是空间。但“第三空间”早已经开始了变化。
作为一家上市公司,业绩增长是悬在星巴克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而连锁餐饮要提升业绩,无非两大方式,要么提高单店销售额,要么开设新店。星巴克选择了两种方式并驾齐驱,“第三空间”开始逐渐走形。
一方面是把门店做“大”。星巴克设计了臻选烘焙工坊(Roastery),卖点是在你的面前实现从咖啡豆到成品的整个制作过程。 另一方面,星巴克试图把门店做“小”,以社区店的形式,延续以往的“第三空间”形象。店内不设置菜单板,设计更加温馨,强调社交氛围。
2015 年时,美国星巴克就在 1200 家门店开始试点手机预约自提服务。这部分订单将会直接进入到门店的订单序列中,使得店内大排长龙,反而影响了到了到店顾客的体验。
比如,客流量最大的曼哈顿门店,到店顾客原本只需要2-5 分钟就能拿到咖啡,时间硬是拖到了 10 分钟以上。最后星巴克不得不推出 Deployment 2.0 服务,根据时间段增加伙伴,将预约订单与门店订单分开执行。
浓郁的咖啡香气、舒缓的音乐、柔和的灯光、舒服的沙发……这些以往被视为“第三空间”核心元素的细节都与顾客无关。而真的将回到咖啡本身,众所周知这并不是星巴克的强项。
舒尔茨曾不无自信地表示:星巴克能抵御电商侵袭,因为在互联网上无法复制一杯咖啡和一块羊角面包在手的体验。如今,互联网的确做到了,但这已经和“第三空间”毫无关系。